时间: 2025-05-02 04:0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5:25
横槊赋诗: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横着长矛吟诗。它形容武将文武双全,既能上阵杀敌,又能吟诗作赋,文武兼备。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文武双全的人物,如历史上的文人武将。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多才多艺,不仅擅长某一方面,还涉猎广泛。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同义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反义词:一技之长、专才
词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班超传》中,形容班超文武双全。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各种文武兼备的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双全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格特质。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既能文又能武的英雄形象,激发人们对全面发展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位既是优秀工程师又是诗人的朋友,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横槊赋诗,英雄气概,文采飞扬,武艺超群。”
视觉联想:想象一位古代将领横着长矛,站在战场上吟诗,既有力量感又有文艺气息。 听觉联想: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吟诗声交织在一起的场景。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rrior poet”,用来形容那些既是战士又是诗人的个体。
总结:横槊赋诗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文武双全人物的赞美,也是对全面发展人才的向往。 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宋营船上,灯球密布,甚是欢喜,不觉有曹公赤壁~的光景。
宋朝时期,苏轼第一次与朋友游览黄冈赤壁,他们在船上高歌,一朋友吹起洞箫应和。苏轼问他为什么吹起这如怨如泣的乐曲,他说想起了当年曹操的豪壮情怀,“旌旗蔽空,鲡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
【横】
横暴;放纵。 同: 犷
【引证】
《孟子》。按,皆纵恣悍厉之谓。-处士横议,以待我以横逆,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 、 《荀子·修身》。注:“不顺理而行也。”-横行天下。 、 扬雄《长杨赋》。注:“自纵也。”-东夷横畔。 、 《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
【组词】
蛮横;横政、 横侈、 横虐、 横逆、 横逞、 横施、 横议、 横杀
祸害。
【引证】
《世说新语·自新》-谓为三横。 、
2.
【槊】
(形声。从木,朔声。本义:古代兵器,即长杆矛) 同“矟”。长杆矛。
【引证】
宋·苏轼《前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英雄,而今安在哉?
3.
【赋】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赋,敛也。 、 《广雅》-赋,税也。 、 《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厥赋惟上上错。 、 《法言·问道》-七赋之所养。 、 《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而令贡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组词】
赋银、 赋粟、 赋里、 赋币
4.
【诗】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同本义。
【引证】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说文》-诗,志也。 、 《国语·鲁语》-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 《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组词】
诗筒、 诗瓢、 诗友、 诗虎、 诗流、 诗案、 诗眼、 诗债、 诗传、 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