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9:44
“偷巧”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做事时采取巧妙的方法或手段,以达到省力或省时的目的。基本含义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这种巧妙的方法可能不够正当或诚实,有时甚至涉及欺骗或不公平竞争。
在文学作品中,“偷巧”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不光彩手段,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角色的复杂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不够正直或不够努力。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政治,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
“偷巧”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偷”和“巧”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偷偷地”和“巧妙”。在古代汉语中,“偷”字已有不正当获取的含义,而“巧”则指技巧或巧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诚实守信”和“勤劳致富”,因此“偷巧”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可能会采取偷巧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在商业和职场中尤为常见。
“偷巧”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和欺骗。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信任感,以及对公平竞争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通过偷巧的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行为往往会被社会所不齿。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有人通过偷巧的手段获得了晋升,这可能会引起同事的不满和质疑。
在诗歌中,可以将“偷巧”融入到对不诚实行为的批判中:
在光明的世界里,偷巧如阴影般潜行,
它窃取了诚信的光辉,留下了污点。
在视觉上,“偷巧”可能让人联想到阴影、模糊的轮廓和不可见的手。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语、窃窃私语和不和谐的声音。
在英语中,“偷巧”可以对应到“cut corners”或“take shortcuts”,这些表达也带有不正当或不诚实的含义。不同文化对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偷巧”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于诚实和公平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不正当行为的批判。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对不诚实行为的看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坚持诚实和正直的原则。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