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9:34
“木强敦厚”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具体来说:
综合起来,“木强敦厚”形容一个人性格质朴、坚强、诚实且稳重,不浮躁,不做作。
在文学作品中,“木强敦厚”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有时显得木讷,但内心坚强且真诚。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形容一个朋友或同事的性格,表示对其稳重可靠的赞赏。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助于团队建设和领导力发展。
“木强敦厚”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对性格品质的理想化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人性格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木强敦厚”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相呼应。在社会交往中,这种性格特质被认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个词组给人以稳重、可靠的正面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位老农夫或一位忠诚的朋友,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总是沉默寡言,但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大家喜爱。我曾用“木强敦厚”来形容他,大家都表示认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木强敦厚心,不语自成林。
岁月静好时,风雨亦无侵。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位老农夫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或是古代文人在书房中静思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稳的脚步声或悠扬的古琴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lid and dependable”或“honest and straightforward”,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类似的稳重和诚实的感觉。
“木强敦厚”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性格特质,也反映了*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汉语的精髓和文化背景。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强】
强制,强迫。
【引证】
《考工记·梓人》-强饮强食。 、 《左传·文公十年》-三君皆将强死。
【组词】
强匄、 强媒硬保、 强劝架、 强邀、 强风情、 强为、 强起
劝勉。
【引证】
《周礼·司谏》。注:“犹劝也。”-强之。 、 《孟子》-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3.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
【引证】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
4.
【厚】
(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 、 《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 、 《素问·王常政大论》-见于厚土。
【组词】
厚土、 厚地、 厚坤、 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