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3:57
词汇“[画问号]”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它似乎是一个表达方式或者是一个特定的符号组合。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比喻性的表达,即在某个事物或情况上“画上问号”,意味着对其表示怀疑、不解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澄清。
由于“[画问号]”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可能源自于对问号符号的直接比喻使用,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人们对于接收到的信息更加谨慎,“画问号”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我可能会对这些信息“画问号”,并寻求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夜的深渊,我为星辰画问号,探寻它们的真实面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a question mark over”,用法和含义相似。
“[画问号]”作为一个比喻性的表达,强调了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和疑问,它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提醒人们保持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在信息时代,这种表达尤为重要,帮助我们筛选和判断信息的真伪。
1.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
2.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3.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