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3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36:48
条令:指由官方或权威机构制定并颁布的规章、命令或法律条文,通常用于规范特定领域的行为或活动。
条令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思为“条文和命令”。在古代,条令多用于指代官方的文书或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种形式的规章和法律条文。
在**文化中,条令往往与权威和秩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社会对规范和纪律的重视。在社会管理中,条令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条令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正式的。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遵守规则、责任感和权威性,有时也可能带来束缚和限制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条令无处不在,从交通规则到公司政策,都是条令的具体体现。例如,遵守交通条令可以保障行车安全,遵守公司条令可以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
在诗歌中,条令可以被用来象征秩序和约束:
在条令的框架下,
我们行走,我们思考,
如同棋盘上的棋子,
遵循着无声的命令。
条令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件、严肃的会议室或权威人士的讲话。视觉上,它可能与正式的文书和印章相关;听觉上,可能与权威的演讲和命令声相关。
在英语中,与“条令”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decree”或“ordinance”,它们在法律和官方语境中使用,但“条令”更强调条文和命令的结合。
条令作为规范行为的工具,在社会管理和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权威和秩序,也反映了社会对规范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条令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传达正式和权威的语境。
1.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