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6:25
嗜痂成癖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欢疮痂到了成瘾的程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某种怪癖或不良*惯,特别是指那些不正常或不健康的偏好。
在文学作品中,嗜痂成癖 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有怪异或不良*惯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怪癖、陋、恶 反义词:好惯、美德、良
嗜痂成癖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形象的描述了某种极端的偏好或*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嗜痂成癖* 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有不良惯或怪癖的人,反映了社会对于健康和正常行为模式的期望。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负面和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它涉及的是不健康或不正常的行为。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病态或极端的行为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有着奇怪的*惯,比如对某种食物的极端偏好,这时可以用嗜痂成癖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对黑暗的嗜痂成癖, 如同夜行者对星光的渴望。”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病态的画面,如疮痂或不洁之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描述怪异行为的叙述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bsessive compulsion" 或 "strange addic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嗜痂成癖那么形象和具体。
嗜痂成癖 是一个形象且有力的成语,用来描述那些极端和不健康的行为偏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东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炙疮,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
例如喜欢墨家,便连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辩解,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那未免近于~了。
传说古代东莞人刘邕有吃人身上的疮疤痂的爱好,他觉得吃起来像吃鳆鱼一样的味道。有一次他去拜访孟灵休。孟灵休先患炙疮,疮痂落在床,刘邕拿来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吓得孟灵休立即劝阻他不要这样
1.
【嗜】
(形声。从口,耆(shì)声。本义:爱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嗜,嗜欲,喜之也。 、 《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 、 《世说新语·简傲》-性嗜酒。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组词】
嗜学、 嗜癖、 嗜胆、 嗜茗、 嗜古、 嗜书、 嗜杀、 嗜枣、 嗜爱
2.
【痂】
痂皮;疮壳。
【引证】
《说文》-痂,疥也。从疒,加声。 、 《广雅》。按,今谓疮所脱之鳞为痂。-痂,创也。 、 《南史》-刘邕嗜食痂。 、 《聊斋志异·翩翩》-数日,疮痂尽脱。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癖】
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中医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等
【组词】
癖痼
嗜好
【组词】
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