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8:29
无以塞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法承担责任”或“无法履行职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无法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文学作品中,无以塞责 常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无奈或困境,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未能履行职责的失望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责任分配和执行的问题。
无以塞责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无以”表示“无法”,“塞责”表示“承担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责任和义务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无以塞责** 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责任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以塞责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沉重和压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责任重大、难以逃避的情境。在表达时,它常常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无奈或失望。
在个人经历中,无以塞责 可能用于描述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心情,或者在团队项目中感到责任重大时的感受。例如,当一个项目因为某些原因面临失败时,项目负责人可能会感到无以塞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 无以塞责 融入到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问题的诗句中,如:
山崩地裂声如雷, 人间何处无以塞责。
无以塞责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沉重的负担或压力的图像,如一个人背负着巨大的石头。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或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unable to fulfill one's duty" 或 "cannot take responsibility",但这些表达没有 无以塞责 这个成语所具有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
无以塞责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无法承担责任的含义,还反映了社会对责任的高度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非常重要。
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人,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
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3.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4.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