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0:21
词汇“牂牝不辨”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可能需要一定的文献查阅和语言学知识。以下是对该词汇的分析:
“牂牝不辨”字面意思是“分辨不出母羊和母马”,比喻人愚昧无知,不能分辨事物。其中,“牂”指的是母羊,“牝”指的是母马。
由于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古籍。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使用。
该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具体出处和演变过程需要查阅古代文献。在语言的发展中,由于其特定的比喻意义,逐渐被其他更为通俗的表达所替代。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和区分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牂牝不辨”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和认知的要求。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无知和愚昧的状态,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嘲笑或同情。
由于该成语的特殊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牂牝不辨”用于讽刺或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某人的无知或愚蠢。
由于该成语的特殊性,很难直接联想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元素,但可以通过想象古代人们分辨动物的场景来构建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翻译或解释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牂牝不辨”作为一个古代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不常使用,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牂】
母羊。
【引证】
《说文》-牂,牝羊也。从羊,爿声。 、 《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
【组词】
牂羊、 牂羝不辨
茂盛。
【引证】
《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2.
【羝】
公羊。
【引证】
《汉书·李广苏建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组词】
羝羊、 羝单、 羝乳
三岁的白色公羊。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