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4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48:51
词汇“[愆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愆令”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愆令”的字面意思是违背命令或错过命令。其中,“愆”意为过失、错误,“令”意为命令、指令。因此,“愆令”指的是未能遵守或执行命令,或者错过了执行命令的时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愆令”可能会出现在描述军事、政治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用以表达某人未能按照既定计划或命令行事。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文本中仍可能出现。
“愆”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过失、错误的含义,而“令”字则一直指命令。这两个字组合成“愆令”,其含义在历史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社会,遵守命令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因此,“愆令”一词在这些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代表着失职和不负责任。
“愆令”一词给人以严肃、正式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对责任、纪律和后果的思考。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军事失误或政治失策。
由于“愆令”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习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文本。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愆令”来增添文雅和历史感:
由于“愆令”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起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观看古装剧来获得更丰富的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愆令”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disobey an order”或“miss an order”。
“愆令”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了解它有助于丰富语言知识,增强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探索和应用这个词汇,从而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