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2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22:19
“愁颜赧色”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愁颜”和“赧色”两个词组成。其中,“愁颜”指的是忧愁的面容,“赧色”则是指因羞愧而脸红的样子。结合起来,“愁颜赧色”形容一个人因为忧愁和羞愧而面露难色,表情尴尬。
在文学作品中,“愁颜赧色”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或尴尬情境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仍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
“愁颜赧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用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口语环境中,仍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面子和尊严非常重要,因此“愁颜赧色”这样的词汇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能够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尴尬或失败时的情感反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和尴尬,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羞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公众演讲中忘词了,当时我愁颜赧色,感到非常尴尬。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愁颜赧色映晚霞,心事重重无人话。”
想象一个人站在夕阳下,面露愁容,脸颊微红,这种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愁颜赧色”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ushing with embarrassment”或“ashamed and embarrass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情感状态。
“愁颜赧色”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情感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能够传达出忧愁和羞愧的情感,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反应。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1.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赧】
(形声。从赤,(fú)声。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
同本义。
【引证】
柳宗元《乞巧文》-大赧而归,填恨低首。 、 刘义庆《幽明录》-鬼即赧愧而退。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组词】
赧颜、 赧愧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