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9:24
军令状:字面意思是指军队中的命令文书,通常是指上级对下级下达的严格命令,要求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行动。在现代汉语中,“军令状”常用来比喻对某项任务或目标的承诺,强调其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
“军令状”一词源于古代军事制度,最初是指军队中的正式命令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性的承诺或决心,强调其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
在**文化中,军令状常与忠诚、决心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它体现了对任务或目标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的执行态度。
军令状给人以严肃、庄重和坚定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士兵们的无畏精神。
在个人生活中,军令状可以用来形容对自己或他人的严格要求和坚定承诺。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立下军令状,这次一定要戒烟。”
在诗歌中,军令状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坚定决心:
他立下军令状,
誓要穿越黑暗的森林,
不畏风雨,不惧荆棘,
只为追寻那遥远的星光。
军令状可以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将军手持令箭,下达命令的场景。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军事会议的画作;听觉上,可以想象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的紧张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litary order”或“decree”,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命令的正式性和权威性,而不像“军令状”那样强调承诺的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
军令状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对某事的坚定承诺和严肃态度。它体现了对任务或目标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的执行态度,是语言中一个富有力量和决心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军令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决心和承诺。
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
我立一张~在你这里。
1.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3.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