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9:32
刻船求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以找回掉入水中的剑”。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在船上掉了一把剑,他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希望在船靠岸后根据记号找回剑。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不知变通,拘泥于成规旧法,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刻船求剑 常用来讽刺那些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过时或不合时宜。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适应性和创新的重要性。
刻船求剑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寓言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固执不变、不知变通的标准用语。
在文化中,刻船求剑** 反映了对于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视。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不要拘泥于旧有的方法和观念。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过时和无效的行为方式。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不愿意改变、坚持错误方法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坚持使用过时的技术,不愿意学*新的工具,结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刻船求剑 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时光如水,不停流转,
刻船求剑,终是徒然。
智慧之光,照亮前方,
变通之道,引领航向。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船边刻记号的场景,这个画面传达了一种固执和不变的信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水流的声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意思是做多余的事,与刻船求剑 的不知变通有相似之处。
刻船求剑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需要灵活变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避免固执和不变的错误。
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船】
(形声。本义:水运工具。古称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毛以今语释古,故云舟即今之船也。”-船,舟也。 、 《说文义证》-小曰舟,大曰船。 、 《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 、 陶潜《桃花源记》-便舍船,从口入。 、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组词】
船坞、 船把板、 船不漏针、 船多不碍路、 船横芦篚嚣、 船人、 船头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剑】
(形声。从刀,佥(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今之匕首。”-劒,人所带兵也。 、 《管子》-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为剑。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 、 虞世南《从军行》-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组词】
剑锷、 剑首、 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