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6:11
词汇“感招”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笔误或者是特定领域的术语。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假设“感招”是“感召”的误写,因为“感召”是一个更为常见的词汇。以下是对“感召”的分析:
感召:指通过某种力量或行为使人产生深刻的感受或启发,从而引起内心的变化或行动的激励。
“感召”一词源于汉语,由“感”和“召”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召”有召唤、召集的意思,而“感”则表示感受或感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感召”这一词汇,用来描述精神或情感上的召唤和影响。
在中华文化中,感召常常与道德教育、精神修养和**信仰联系在一起。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感召”这个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正面的影响和内心的成长。在表达时,它常常用来强调某人或某事对个人或集体的正面作用。
在个人经历中,感召可能体现在某位老师或领导者的言行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我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和追求。
在诗歌中,可以将“感召”融入到描述自然美景或伟大人物的诗句中,如:“山川的壮丽,感召着旅人的心灵;伟人的言行,感召着后人的脚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风光或历史人物的画面,这些画面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和思考。在音乐中,某些旋律或歌词可能具有感召力,能够触动听众的内心。
在英语中,“感召”可以对应为“inspiration”或“calling”,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类似的含义,即某种内在的召唤或激励。
通过对“感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感召”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