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06:13
“朝不及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早晨的事情来不及等到晚上处理。基本含义是指事情紧迫,时间不够用,形容情况危急或时间紧迫。
在文学作品中,“朝不及夕”常用来形容战事紧急、政治动荡或个人生活中的紧迫情况。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忙碌或突发**。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应急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时间管理或危机处理的紧迫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朝不及夕”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朝不及夕,夕不及朝。”原指时间紧迫,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事情紧急或时间紧迫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朝不及夕”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紧迫性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紧急情况或时间管理时。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迫感和危机感,让人联想到需要迅速行动的场景。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紧急的工作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当时的感觉就是“朝不及夕”,必须立刻行动,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朝不及夕”来增强紧迫感:
晨曦未破夜已深,
朝不及夕事纷纷。
急流勇进不回头,
时光匆匆不留痕。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快速移动的时钟指针或紧张的倒计时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或紧张的音乐节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me is running out”或“there's no time to lose”,都表达了时间紧迫的意思。
“朝不及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能够准确地表达时间紧迫和情况危急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欣赏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吾侪小人,~,相时射利。
1.
【朝】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下为“莽”字,中间为“日”,“月”。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本义: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朝,旦也。 、 《尔雅·释诂》-朝,早也。 、 《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 、 《礼记·祭义》。注:“朝,日出时也。”-周人祭日以朝及誾。 、 《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 《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乐府诗集·长歌行》-朝露待日晞。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朝雨浥轻尘。 、 唐·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弦:弹琴。)
【组词】
朝雉徒歌、 朝趁暮食、 朝上;朝夕乌、 朝夕相处、 朝日、 朝旦;朝不及夕、 朝升暮合、 朝成暮遍、 朝成暮毁、 朝夷暮跖、 朝欢暮乐、 朝市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4.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