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47
“凿凿言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话非常确凿、有根据,不容置疑。它强调的是言论的确实性和可信度,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陈述或论断非常可靠,证据充分,无可辩驳。
在文学作品中,“凿凿言之”常用于描述历史记载、法律文书或学术论文中的论述,强调其严谨性和权威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赞扬某人的言论或建议非常中肯和有价值。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历史学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高,用以强调专业论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义词:确凿无疑、言之凿凿、确切无疑 反义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无稽之谈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但都强调言论的确实性和可信度。反义词则强调言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信。
“凿凿言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的“凿凿”原指雕刻时用力敲打,使之深入,引申为确实、确凿。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言辞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是一种美德。因此,“凿凿言之”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学术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体现了对知识和言论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可靠的印象,使用时往往能增强言论的说服力。在个人表达中,使用“凿凿言之”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形象和可信度。
在学术写作中,我经常使用“凿凿言之”来强调我的研究结论和论点的可靠性,这有助于提升我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历史长河中,凿凿言之,
每一页都承载着真理的光辉。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确凿的事实。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学者在演讲中坚定有力的声音,每一句话都充满权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with certainty”或“state with conviction”,都强调言论的确定性和可信度。
“凿凿言之”这个成语在强调言论的确实性和可信度方面非常有用,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法律辩论还是日常交流中,都能提升言论的说服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更准确、更有力地传达我的思想和观点。
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入朝之后,或至尊顾问;或因事敷陈;或九卿会议,当尽力~。
1.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
2.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
3.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