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1:03
名过其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声超过了实际”。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名声或事物的评价超过了它们实际的价值或能力,即外界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过高,与实际情况不符。
该成语出自《韩非子·难势》:“名过其实,而势不足。”原意是指名声超过了实际的能力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表达对过度夸大的批评。
在**文化中,谦虚和实事求是是被推崇的美德。因此,名过其实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真实性和谦逊的重视,反对过度吹捧和虚假宣传。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批判和失望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被过度宣传但实际上并不如预期的事物,引发人们对真实性和诚信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被媒体或社交网络过度炒作的**或人物,这时我们可以用“名过其实”来表达我们的看法,提醒人们保持理性判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虚名如浮云,飘渺无根基,
名过其实者,终将归尘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名人或事物被过度吹捧的画面,如巨大的气球飘在空中,而实际内容空洞无物。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过度夸张的广告词或宣传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overrated”或“all hype and no substance”,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被过分推崇但实际上并不出色的事物。
“名过其实”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要被表面的名声或宣传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过度夸大的批评。
故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臣向者~,食浮于人,兄弟并窃于贤科,衣冠或以为盛事。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实】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實,富也。 、 《小尔雅》-实,满也,塞也。 、 《墨子经上》-实,荣也。 、 《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汉·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组词】
殷实;实核、 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