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53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在接触面上相对或有相对趋势时,阻碍这种**的力。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摩擦力一词源自拉丁语“frictio”,意为“摩擦”。在物理学中,这一概念自牛顿时代起就被广泛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摩擦力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在现代社会,摩擦力的概念不仅应用于物理学和工程学,还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用以描述和分析各种形式的冲突和阻碍。
摩擦力常常让人联想到阻碍和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是必要的,如刹车系统中的摩擦力,保证了行车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物体容易滑动,而某些物体则不容易。例如,在雨天行走时,湿滑的路面减少了摩擦力,需要更加小心。
在诗歌中,可以将摩擦力比喻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生活的冰面上, 摩擦力是那看不见的手, 时而温柔,时而粗暴, 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摩擦力可以通过视觉联想来表现,如两个物体相互摩擦产生的火花,或通过听觉联想,如摩擦声。
在不同语言中,摩擦力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在英语中,摩擦力被称为“friction”。
摩擦力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摩擦力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以及它在社会和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摩擦力不仅是一个科学术语,也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工具。
1. 【摩】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
2.
【擦】
(形声。从手,察声。本义:摩擦)。
同本义。
【引证】
《西游记》-那块铁…擦擦儿筋伤!
【组词】
擦背、 擦肩、 擦拳磨掌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