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2:12
劝谏:指用言语或行动劝说他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正确意见,通常带有一定的说服和建议性质。
劝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劝”意为劝说,“谏”意为直言规劝。在古代,谏官是专门负责向君主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官员,因此“劝谏”一词带有一定的官方和正式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劝谏被视为一种忠诚和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君臣关系中。如《论语》中提到的“君子谏而不争”,强调了劝谏的方式和态度。
劝谏一词常带有一种正面的、建设性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忠诚、智慧和责任感。在个人层面,劝谏可能引发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对朋友的不良*惯进行劝谏,虽然有时会遇到抵触,但长远来看,这种真诚的交流有助于关系的深化和个人的成长。
在诗歌中,可以将“劝谏”融入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如:
晨风轻拂,劝谏大地
莫让尘埃遮蔽了蓝天
劝谏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手持笏板,面色严肃地向君主进言的画面,或是现代电影中智者对主角的忠告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沉稳而有力的声音,传达着重要的信息。
在英语中,“admonish”或“counsel”可以对应“劝谏”,但“admonish”更多带有警告的意味,而“counsel”则更偏向于建议。
劝谏是一个富含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劝谏”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深度和效果。
1.
【劝】
(形声。从力,雚(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劝,勉也。 、 《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劝防之事。 、 《战国策·秦策》。注:“进也”。-则楚之应之也,必劝。 、 《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 《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 《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 、 《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 、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所以劝之。
【组词】
劝进、 劝蚕、 劝戒、 劝相、 劝掖、 劝督、 劝奖、 劝劳、 劝农、 劝慕、 劝惩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