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1:56
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曲调高雅,和者稀少”。它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高深,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这个成语强调了高雅艺术或深奥思想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在文学作品中,曲高和寡 常用来形容诗歌、音乐或哲学作品的高深莫测。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论或行为过于高深或不接地气,难以被大众理解。在专业领域,如学术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理论或研究成果的深奥性。
同义词:高深莫测、阳春白雪、深奥难懂 反义词:通俗易懂、下里巴人、浅显易懂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作品或言论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曲高和寡 在某种程度上相关联。
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曲高和寡,非所以为乐也。”原意是指音乐的高雅与大众的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曲高和寡** 反映了文人墨客追求高雅艺术和深奥思想的倾向,同时也揭示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这种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艺术和学术领域。
曲高和寡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高雅而孤独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艺术或学术道路上孤独前行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虽然高深,但却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理论非常深奥,理解起来颇有难度。这时,我就会想到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意识到这些理论之所以难以普及,正是因为它们的高深和复杂。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
我的诗篇曲高和寡,
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孤独而璀璨。
曲高和寡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孤独的音乐家在空旷的音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高雅而深邃,但听众寥寥无几。这种场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孤独和高雅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ighbrow”,用来形容那些高雅、深奥或学术性的内容。这个词也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这些内容可能过于精英化,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曲高和寡 这个成语在我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帮助我理解高雅艺术和深奥思想的特性,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传播和接受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为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和表达高雅与大众之间的张力。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
4.
【寡】
少;缺少。
【引证】
《说文》-寡,少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组词】
寡尤、 寡功、 寡见、 寡交
孤独;孤单。
【引证】
《广雅·释诂三》-寡,独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生成及彊而寡。 、 《吕氏春秋·士容》-南面称寡。 、 《老子》-自谓孤寡。
【组词】
寡老、 寡孤、 寡女、 寡立、 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