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6:11
承应: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接受、答应或承诺某件事情。它强调的是对请求或要求的正面回应,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义务。
“承应”由“承”和“应”两个字组成,“承”意为接受、承担,“应”意为回应、答应。这两个字组合起来,强调了接受并回应的动作。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应”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在社会交往中,承应他人的请求被视为一种美德。
“承应”给人一种积极、负责的感觉,联想到可靠和诚信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承应朋友的请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让我感到满足和有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承应”来表达一种承诺或誓言:
星辰承应夜空, 誓言承应心间。
想象一个人点头微笑,口中说出“我承应”,这个画面给人一种温暖和信任的感觉。
在英语中,“承应”可以对应为“accept”或“agree to”,但在语境和语感上可能略有不同。
“承应”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和承诺意味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承诺。
1.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组词】
承印、 承萼、 承盘
继承。
【引证】
《楚辞·招魂》。注:“续也。”-朱明未承夜兮。 、 《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组词】
承袭、 承家、 承授
2.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