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0:03
“汗出洽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汗水从背部流出,形容非常紧张、害怕或劳累到极点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的生理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汗出洽背”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紧张情绪,如面临生死考验、重大决策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压力大或紧张时的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人在极端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同义词:汗流浃背、汗如雨下
反义词: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汗出洽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人在极端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并保留了其原始的意象和含义。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或恐惧时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人对情绪和生理状态之间关系的认识。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形象地表达某人的紧张或害怕状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焦虑。联想上,我会想到一个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或恐惧时的无助和不安。这种情感反应和联想在表达紧张或害怕的情绪时非常有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公开演讲前,我紧张得汗出洽背。这个成语准确地描述了我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心事重重, 汗出洽背,梦难成。 月影摇曳,风声细语, 紧张情绪,如影随形。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个人在紧张或害怕时的汗水从背部流下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心跳声或急促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ating bullets”或“breaking a sweat”,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人在紧张或害怕时的生理反应,但具体形象和语境有所不同。
“汗出洽背”这个成语在描述人在紧张或害怕时的生理反应方面非常形象和生动。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紧张或害怕的情绪,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1.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
2.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3.
【洽】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洽,沾也。 、 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 、 《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 、 《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
【组词】
洽濡、 洽润、 洽衿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