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3:01
寄身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暂时居住在某处”,通常指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暂时居住在他人家中或某个地方,而不是自己的家。基本含义涉及到一种临时的、非永久性的居住状态。
在文学中,“寄身”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漂泊或流离失所的状态,如“他寄身于友人家中,等待工作机会。”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直接地表达“暂住”或“借宿”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的居住模式,例如难民或流动工人的居住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寄居”可能带有更强烈的依赖感,而“暂住”则更中性。
“寄身”一词源于汉语,由“寄”和“身”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寄”意味着委托或暂时存放,而“身”指身体或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描述一种临时的居住状态。
在*文化中,“寄身”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客居”或“客气”相联系,强调在他人家中应保持礼貌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那些因工作、学或灾难而暂时离开家乡的人。
“寄身”这个词可能引发一种漂泊和不稳定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寻找归属或适应新环境的挑战。
个人经历中,可能有过因为工作或学*而寄身于朋友或亲戚家中的经历,这种经历可能带来新的社交机会和人生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我寄身于这陌生的城市,寻找着心灵的归宿。”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晚的城市中徘徊。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偶尔传来远处的车声。
在英语中,“寄身”可以对应为“stay as a guest”或“live temporarily”,但这些表达可能缺乏“寄身”所带有的文化和情感深度。
“寄身”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上的居住状态,还蕴含了情感和文化上的多重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1.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