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02:14
人物: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具有特定身份、角色或特征的个体,可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在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人物”常常用来描述故事中的角色,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人物”一词源于汉语,由“人”和“物”组成,最初可能指的是人的形象或雕塑,后来扩展到文学和艺术中的角色。
在中国文化中,“人物”常常与历史、传统和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如“历史人物”、“文化人物”。
“人物”这个词往往让我联想到故事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它激发了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小说时,我特别关注人物的塑造,尝试从他们的行为和对话中理解他们的性格和动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物”:
在月光下,他是个孤独的人物,
影子拉长,如同他的思绪。
看到“人物”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或者是古典音乐中描绘的英雄人物。
在英语中,“character”和“figure”都可以对应“人物”,但“character”更侧重于性格和特质,而“figure”可能更多指代形象或统计数据。
“人物”是一个非常基础且多功能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人物”的深入理解,我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更准确地表达我对人的看法和感受。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