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6:57
“日已三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太阳已经升到了第三根竹竿的高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时间已经不早,通常指早晨已经过去,接近中午时分。
在文学作品中,“日已三竿”常用来描绘时间的流逝或人物的懒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描述时间或批评某人懒惰时,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学或历史时。
“日已三竿”源自**古代,当时的计时方式与现在不同,人们用竹竿的影子来判断时间。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的计时方法和文化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早起被视为勤劳和自律的象征。因此,“日已三竿”有时也带有批评某人懒惰的意味。
这个成语给我一种悠闲和放松的感觉,同时也提醒我时间的流逝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周末起床很晚的情况,大家听了都笑了,因为这个成语用得很贴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日已三竿,鸟语花香,晨光中的世界,如此宁静而美好。”
想象一幅画面:太阳高挂在天空,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鸟儿在枝头欢唱。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和满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sun is high in the sky”,虽然不如“日已三竿”那样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但也传达了时间不早的意思。
“日已三竿”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时间,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并在适当的场合灵活运用。
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竿】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引证】
《说文》-竿,竹梃也。 、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 、 《管子》-禁藏母拊竿。 、 张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揘毕。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 竿殳、 竿首、 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