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24
词汇“日居衡茅”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需要从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
“日居衡茅”字面意思是指太阳居住在衡山和茅山之间。衡山是**五岳之一,茅山则是道教名山。这个成语比喻隐居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远离尘嚣。
在文学作品中,“日居衡茅”常用来形容隐士或高人隐居山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可能因为其含义较为文雅和特定。
“日居衡茅”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隐居山林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代表着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中尤为盛行,因此“日居衡茅”这个成语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超脱和自由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山林间的清新空气、鸟语花香,以及隐士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平静的画面。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少有人真正选择“日居衡茅”的生活方式,但这个成语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追求简单生活、远离都市喧嚣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日居衡茅心自远,云卷云舒意悠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山水画,画中隐士坐在茅屋前,远眺衡山,周围是宁静的自然景色。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筝或笛子演奏的轻柔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隐居概念也有所体现,如西方文化中的“hermit”(隐士)和“retreat”(隐退),但具体表达和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日居衡茅”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古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精髓。
弟日居衡茅,故不知仕途之关窍耳。
1.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2.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 同: 踞
【引证】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 、 《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3.
【衡】
(形声。从角,从大,行声。本义: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同本义。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引证】
《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秋而载尝,夏而福衡。 、 《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衡,牛触,横大木其角。
4.
【茅】
(形声。从艸,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茅,菅也。 、 《易·大过》-藉用白茅。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 、 《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 、 《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组词】
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 茅店、 茅茹、 茅茨、 茅塞、 茅屋采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