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7:02
狰狞面貌: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面部表情凶恶、可怕,通常用来描述那些看起来非常凶狠、令人恐惧的面孔。
狰狞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来形容野兽的凶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
在**文化中,狰狞面貌常与邪恶或不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传统戏曲中的反派角色往往有狰狞的面孔。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恐惧、不安和厌恶。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表现出狰狞面貌,可能会感到害怕或想要远离。
在诗歌中,可以将“狰狞面貌”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或内心的恐惧:
夜幕低垂,狰狞面貌悄然降临, 心中的阴影,如鬼魅般缠绕。
结合恐怖电影中的画面或紧张的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狰狞面貌”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erocious face”或“fierce countenance”,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传达的恐惧和凶恶的意味是相似的。
狰狞面貌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有效地传达恐惧和不安的情感。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了解其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我们一方面要领导群众争取斗争的胜利,一方面必须充分暴露敌人的狰狞面貌。
1.
【狰】
(形声。从犬,争声。“犬”泛指兽类。本义:传说中的奇兽)同本义。
【引证】
《山海经·西山经》-[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其名曰狰。
【组词】
狰狞
2.
【狞】
弱。 同: 獰
【引证】
唐·李贺《秦王饮酒》-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忿怒而视。
【引证】
茅盾《子夜》-他狞起眼睛望着空中,忽然转为忿怒。
3.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