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9:14
词汇“拒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拒”表示拒绝,“讳”表示避讳或隐瞒。结合起来,“拒讳”可以理解为拒绝避讳或隐瞒,即坦率直言,不回避敏感或不愉快的话题。
由于“拒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词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避讳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尤其是在古代,对君主、长辈的名字都要避讳。因此,“拒讳”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这种传统,强调了直言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需要在面对不公正或错误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使用“拒讳”来形容这种行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拒讳”作为一个角色的特质,描述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包括“speak one's mind”(英语)或“dire la verità”(意大利语)。
“拒讳”是一个强调直率和勇气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政治或法律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一个人在面对敏感或不愉快话题时的态度。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拒】
(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其不可者拒之。 、 《荀子·仲尼》注-拒敌也。 、 《荀子·君道》-内以固城,外以拒难。
【组词】
拒御、 拒敌、 拒捍、 拒马
2.
【讳】
(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讳,誋也。 、 《广雅·释诂三》-讳,避也。 、 《礼记·曲礼》-卒哭乃讳。 、 《礼记·檀弓》-舍故而讳新。 、 《周礼·小史》-昭王之忌讳。 、 《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组词】
直言不讳;讳名、 讳恶、 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