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8:24
“书带草”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属于禾本科,学名为 Hierochloe odorata,也被称为香茅草或甜茅草。它主要生长在北半球的寒冷地区,如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草原和湿地。书带草因其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而受到重视,常用于制作香料和草药茶。
书带草的名称可能源自其叶片形状类似书页的带状结构。在古代,书带草因其药用价值而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途逐渐扩展到香料和园艺领域。
在某些文化中,书带草被认为具有驱邪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北美原住民的传统中,书带草常用于仪式和治疗。
书带草给我的联想是清新的大自然和宁静的草原。它的香气让人感到放松和平静,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
在我的生活中,书带草主要是在阅读有关自然和植物的书籍时遇到。它让我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植物的神奇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带草:
书带草轻轻摇曳, 在晨光中散发清香。 自然的馈赠,心灵的慰藉, 宁静的草原,梦中的故乡。
书带草的视觉联想是绿色的草原和清晨的露水。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吹过草原的沙沙声,伴随着书带草的香气。
在不同文化中,书带草的名称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美,它被称为“sweetgrass”,在欧洲则有不同的本地名称。尽管名称不同,但其药用和香料用途在各地都有相似之处。
书带草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和实用价值的词汇。通过对它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欣赏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植物的神奇功效。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并增强我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