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0:31
寒冬腊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农历十二月,即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天气非常寒冷的时期。
“寒冬腊月”中的“腊月”源自古代农历十二月的祭祀活动,称为“腊祭”。随着时间的推移,“腊月”逐渐成为指代农历十二月的通用词汇,并与“寒冬”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寒冬腊月”常常与春节前的准备活动联系在一起,如腊八节、扫尘、贴春联等,这些活动都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丝温馨和期待。
“寒冬腊月”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寒冷、孤寂,但同时也可能联想到家庭的温暖、节日的喜庆。这种对比使得这个词汇在表达情感时更加丰富。
在北方的一个寒冬腊月,我记得家里总是会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煤炭和食物,以应对可能的暴风雪。这种准备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安全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寒冬腊月”:
寒冬腊月夜, 星光点点寒。 炉火暖人心, 岁月静好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dwinter”或“the dead of winter”,它们都用来形容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但缺乏“寒冬腊月”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寒冬腊月”不仅是一个描述天气的词汇,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这个词汇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语言背后的历史和情感。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1.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2.
【冬】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引证】
《说文》-冬,四时尽也。 、 《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 《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 、 《后汉书·张纯传》-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
【组词】
冬暖夏凉;冬酿、 冬温、 冬计
3.
【腊】
(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器》-腊,脯也。 、 《曷·噬》-噬腊肉。 、 《穆天子传》。注:“干鱼。”-鱼腊。 、 《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无腊与肤。 、 《晋书·谢安传》-布千匹,腊五百斤。
【组词】
腊肉、 腊人
晒干;制成干肉。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组词】
腊田
4.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