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2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5:54
词汇“毁不危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毁不危身,危不毁人。”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危难时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牺牲他人。
“毁不危身”字面意思是“毁灭自己不危及他人”,强调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个人应该勇于承担风险,而不是将风险转嫁给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安全而不顾他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领导力培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责任和牺牲的重要性。
“毁不危身”源自《左传》,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准则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在危难时刻保护他人——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毁不危身”这样的成语在社会中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价值。
这个成语给人以勇敢、无私和责任感强的情感联想。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中心,我选择‘毁不危身’,为了那些无助的眼睛。”
想象一个英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画面,或是听到一首赞颂英雄主义的歌曲,都能让人联想到“毁不危身”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put others before yourself”或“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毁不危身”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危难时刻保护他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和语言表达的深度。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4.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