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0:41
“举义”一词在中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发起正义的行为”或“采取正义的行动”。它通常指的是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个人或集体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举义”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举”(发起、采取)和“义”(正义、道义)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描述的正义行动。
在**文化中,“举义”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是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美德之一。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举义”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崇高和激昂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勇气、牺牲和正义的力量。它激发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证过社区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而集体举义,他们的行动最终促使政府重视并解决了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举义”融入到对英雄的赞颂中:
在风暴的中心,他举义而起,
为那被遗忘的正义,挥舞着希望的旗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举着标语,面带坚定表情,共同为正义发声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演讲或抗议的呼声。
在英语中,“举义”可以对应为“rise up for justice”或“take a stand for righteousness”,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举义”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正义感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现实生活中激励人们为正义而斗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增强我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认识和追求。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