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1:32
张牙切齿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愤怒到极点,以至于牙齿张开,咬紧牙关,表现出极度的愤怒或憎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的面部表情,传达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张牙切齿 常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人物在极端情绪下的状态,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夸张地描述某人的愤怒情绪,或者在讲述激烈冲突的场景时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科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情绪反应的生理表现。
同义词: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怒发冲冠 反义词: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心平气和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情绪的强烈程度上有所不同,张牙切齿 更侧重于愤怒的生理表现,而其他词汇可能更侧重于情绪的视觉或心理表现。
张牙切齿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基于人类在极端愤怒时的自然反应——张开嘴巴,咬紧牙齿。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张牙切齿**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负面情绪,尤其是在戏剧和小说中描绘反面角色时。它反映了人们对愤怒情绪的普遍理解和描述方式。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极端的愤怒状态。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传达出强烈的情绪,使听者或读者感受到说话者的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这个词汇,因为它显得过于夸张和戏剧化。然而,在描述某些极端情绪的场景时,它确实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愤怒如狂风,张牙切齿间, 怒火燃烧心,不灭不息。
在视觉上,张牙切齿 可能让人联想到野兽准备攻击的画面,或者电影中角色愤怒的表情。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咬牙的声音或愤怒的吼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gnashing of teeth",虽然在情感强度和具体形象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愤怒和憎恨的情绪。
张牙切齿 是一个有力的成语,用于描述极端的愤怒情绪。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张】
帐幔,帷幕。 同: 帐
【引证】
《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 、 《史记·高祖本纪》-张饮三日。 、 《汉书·疏广传》-供张东都门外。
胀满。 同: 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 、 《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 、 《淮南子·缪称》-亭历愈张。
2.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
3.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4.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