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7:46
词汇“君师”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君师”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君主的老师”或“君主的导师”。在这里,“君”指的是君主或统治者,“师”则指的是老师或导师。
由于“君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君师”用来指代教导君主或贵族的人,尤其是在强调君主教育或政治顾问的角色时。
“君师”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君主教育者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因为它被更具体的词汇如“国师”、“太傅”等所替代。
在**古代,君师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政治的指导者。在封建社会中,君师的地位往往很高,他们的建议和教导对君主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提到“君师”,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尊师重道、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由于“君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君师”用于描述一个智慧和权威并重的人物,例如在历史小说或幻想故事中,作为主角的导师或顾问。
结合古代**的服饰和建筑风格,可以想象一个君师的形象:身着华丽的官服,手持书卷,站在宏伟的宫殿中,给人一种庄重和权威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国王的顾问”或“皇家的导师”,但每个文化对这一角色的具体称呼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君师”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教育和知识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君主教育的特殊地位。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对于深入理解汉语和中华文化是有益的。
1.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