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1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13:40
“书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指辅助官员处理文书工作的助手。在古代官府中,书佐负责协助官员撰写、整理和管理文书档案。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及书佐这一职位。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一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书佐仍被用作研究古代官制和文书处理的参考。
“书佐”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书”指文书,“佐”指辅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职位在现代社会中已被更专业的职位名称所取代,如“文员”、“秘书”等。
在古代中国,书佐是官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运作。这一职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
提及“书佐”,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府的严谨和秩序,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文书工作者。这一词汇带有一种历史感和专业感。
在现代生活中,书佐这一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官制和文书处理流程。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书佐”这一词汇来描绘古代官府的工作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想象一幅古代官府的画面,书佐在案前忙碌地整理文书,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位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如欧洲中世纪的“抄写员”(Scribe),但其职责与书佐相似,都是负责文书工作。
“书佐”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书工作的重视,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制和文化,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文书工作和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佐】
(本作左。形声。从人,左声。本义:辅助,帮助)。
同本义(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
【引证】
《广雅》-佐,助也。 、 《墨子·贵义》-故周公旦佐相天子。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 、 《周礼·天官》-太宰之职,常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 《国语·周语下》-四岳佐之。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予佐尔贾。 、 蔡元培《图画》-佐以科学。 、 清·周容《芋老人传》-佐读勤苦。
【组词】
佐理、 佐事、 佐戎、 佐相、 佐佑、 佐检、 佐州、 佐谋、 佐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