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5:43
困怠(kùn d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处于困境或危险之中,感到疲惫和无力。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种疲惫、无助和绝望的感觉。
困怠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逆境中的心理状态,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感到精疲力尽。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困怠可能被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压力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同义词:疲惫、无力、绝望、倦怠 反义词:振奋、有力、希望、活力
困怠的词源较为直接,困字意为困境,怠字意为疲惫。在古代文献中,困怠一词并不常见,但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它逐渐被用来描述人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
在文化中,困怠常常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对比,强调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努力的重要性。社会背景中,困怠**可能与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相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普遍心理状态。
困怠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疲惫、无助和绝望。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使人在描述困境时更加深刻和真实。
在个人生活中,困怠可能出现在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或健康挑战时。例如,长期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感到困怠,需要寻找方法来恢复活力和希望。
在诗歌中,困怠可以被用来描绘夜晚的寂静和孤独:
夜深人静,星光黯淡, 心随风飘,困怠难安。 梦回故里,泪湿枕边, 明日何方,路在眼前。
困怠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灯光、沉重的音乐和疲惫的面容。视觉上,它可能与暗色调的画面和模糊的轮廓相关;听觉上,它可能与低沉的音乐和缓慢的节奏相关。
在英语中,困怠可以对应词汇如“exhaustion”或“despair”,但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Exhaustion更侧重于生理上的疲惫,而despair则更强调心理上的绝望。
困怠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普遍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困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1.
【困】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困,故庐也。
2.
【殆】
(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殆,危也。 、 《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 、 《书·秦誓》。传:“危殆。”-亦曰殆哉。 、 《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晋有三不殆。 、 《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兵殆于垂沙。 、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韩非子·三守》-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 《韩非子·扬权》-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 、 《韩非子·忠孝》-此二者,殆物也。
【组词】
殆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