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32
“枯骨之余”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枯萎的骨头剩下的部分,通常用来比喻极其衰败或残存的事物。它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衰败状态,几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文学中,“枯骨之余”常用于描述战后的荒凉景象、历史的遗迹或是人物的悲惨命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考古或某些极端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古代遗址或文物的残存状态。
“枯骨之余”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形象地描述了极端的衰败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形象和情感色彩。
在**文化中,“枯骨之余”常常与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的感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珍惜现有的繁荣,避免走向衰败。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历史的沧桑、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脆弱。在表达时,我会用这个词汇来强调某种极端的衰败或无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观一些古代遗址时使用过这个词汇,比如看到一座古老的城墙只剩下几块石头时,我会感慨地说:“这里只剩下枯骨之余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枯骨之余,风中残烛,
历史的尘埃,掩不住你的孤独。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只剩下几根枯骨在风中摇曳。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一些悲伤的旋律,如《悲怆交响曲》,来增强这种悲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keleton in the closet”,但这个短语更多指的是隐藏的秘密或不为人知的事情,与“枯骨之余”在意义上有所不同。
“枯骨之余”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在描述极端衰败状态时更加生动和形象。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深度。
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