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5:55
屈膝求和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跪下请求和平或妥协”,通常用来形容在冲突或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谦卑的姿态,以求得对方的宽恕或达成和解。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了屈服和投降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屈膝求和 常用来描绘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如:“战败的将军不得不屈膝求和,以保全士兵的生命。”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在个人争执中一方退让的情况,如:“他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屈膝求和,请求原谅。” 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商业谈判中,这个词汇可能指代一方在谈判中采取的让步策略。
同义词:投降、让步、妥协、屈服 反义词:抵抗、坚持、对抗、不屈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义上与屈膝求和有相似或相反的含义,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屈膝求和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战争中的实际行为,即战败的一方通过跪下请求宽恕来寻求和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商业和个人关系。
在许多文化中,屈膝求和 被视为一种弱者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被看作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特别是在需要保护更大利益或避免不必要冲突的时候。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同情或轻蔑的情感反应,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所处的情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以及人们在压力下的选择。
在个人生活中,屈膝求和 可能出现在需要解决冲突或达成共识的场合,如家庭争执或朋友间的误会。
在诗歌中,可以将屈膝求和 作为一种象征,表达在爱情或生活中的让步和妥协:
在爱的战场,我屈膝求和, 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珍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战败的士兵跪在地上,手持白旗,这形象地表达了屈膝求和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个词汇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surrender”或“capitulate”可能用来描述类似的情况,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习惯。
屈膝求和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选择和态度。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
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1.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
2.
【膝】
(形声。从肉,桼(qī)声。本义:膝头) 大腿和小腿相连关节的前部。通称膝盖。
【引证】
《礼记》-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
【组词】
膝馒头、 膝下荒凉、 膝踝、 膝拐、 膝弯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