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1:46
“三言两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句话和两句话,通常用来形容说话简短而精炼,能够抓住要点或表达核心意思。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简洁和效率,即用最少的言语表达最多的信息。
“三言两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对言语数量的描述,强调简洁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文化中,简洁和效率一直被视为美德。因此,“三言两句”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文学创作中都有其重要地位,反映了人对于言辞精炼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晰、直接的印象,能够激发人们对简洁表达的赞赏。在思维和表达中,它鼓励人们去除冗余,直击要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三言两句”来提醒自己在沟通时保持简洁,尤其是在工作汇报和日常交流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言两句道真情,一字千金不虚名。”
想象一个演讲者站在台上,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这种场景可以与“三言两句”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o the point”或“concise”,都强调简洁和直接。
“三言两句”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在沟通时要追求简洁和效率,避免冗长和无效的言辞。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精髓,提高沟通的效果。
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
半月前有媒婆来曾说亲,不拟~便说成。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jiū),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gōu)本义:弯曲。②句子。
语句;诗句。
【引证】
《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驴上得句。 、 、 宋·王安石《伤仲永》-书诗四句。 、 宋·沈括《梦溪笔谈》-蒙蒙之句。
【组词】
句式、 句语、 句投、 句度
1. 【三言】 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