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5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50:16
口沸目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声音激动得像沸腾的水,眼睛发红,形容情绪非常激动或愤怒。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愤怒或情绪激动时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口沸目赤 常用来描绘戏剧性的冲突场面,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因为某事非常生气或激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情绪失控的状态。
同义词: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怒气冲天 反义词:心平气和、冷静自若、泰然处之
同义词在描述愤怒情绪时各有侧重,如“怒发冲冠”强调愤怒到极点,而“口沸目赤”则更侧重于情绪的外在表现。反义词则描述了与愤怒相对的平静状态。
口沸目赤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绪表达的形象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激烈情绪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情绪的控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口沸目赤** 虽然在描述激烈情绪时很有力,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联想上,它让我想到激烈的争论和冲突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家庭聚会上的激烈争吵,当时的情况可以用口沸目赤来形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唯有两颗心口沸目赤,争论不休,星光见证了这场无声的战争。”
视觉上,口沸目赤 让我联想到愤怒的面孔和激动的肢体语言。听觉上,它让我想到高声的争论和激动的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d with rage”或“furious”,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对应口沸目赤的生动形象,但都传达了愤怒的情绪。
口沸目赤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情绪的激烈,也反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和深度。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沸】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涌出之貌。-沸,滭沸滥泉也。 、 《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 、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愤泉秋沸。
【组词】
沸沸、 沸射、 沸然
3.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4.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