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4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44:13
口燥唇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干舌燥,嘴唇干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过多或者长时间没有喝水导致的口渴和嘴唇干燥的状态。
口燥唇干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口燥”和“唇干”两个词组合而成,描述的是口腔和嘴唇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也有出现,但这个成语的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需要进一步的语言学研究。
在中国文化中,口燥唇干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紧张或激动时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人们对身体状态的关注和对言语表达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疲惫和渴望,联想到了长时间说话后的疲惫感和对水分的渴望。
在一次长时间的会议中,我感到口燥唇干,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水分来保持精力和注意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口燥唇干,言语如泉,
渴望一杯清水,滋润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嘴唇干燥,口渴难耐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干燥的嘴唇摩擦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rched lips and dry mouth",用来描述相同的状态。
口燥唇干 这个成语简洁地描述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生理状态,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达之一。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在描述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时。
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
3.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