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2:01
水落石出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水位下降后,石头露出来。基本含义是指事情的真相大白,真相显露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侦探小说或悬疑故事中谜团的解开。在口语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个复杂或神秘的事情最终被揭露真相。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新闻报道中,它可能用来描述调查结果的公布。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意是形容自然景观,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事情真相的显露。
在文化中,真相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水落石出”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公正和透明的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代表了真相的胜利和正义的实现。它让人联想到坚持不懈和最终的成功。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与了一个社区项目的调查,最终我们揭露了一些不当行为,真相水落石出,社区成员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流,真相如石,终有一天,水落石出。”
想象一幅画面:一条河流在干旱季节水位下降,河床上的石头逐渐显露出来。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象征真相的显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truth comes to light”或“the truth emerg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
“水落石出”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真相显露的工具,也是*文化中对正义和真相追求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清晰地传达复杂情况下的真相。
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落】 [方言]形容态度大方。
3.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