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6:3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6:38:53
词汇“备官”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或者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使用。由于该词汇的普及度和使用频率不高,以下分析将基于其可能的含义和使用场景进行。
“备官”字面意思可能是指“预备官员”或“候补官员”,即那些准备担任官职或等待任命的官员。在古代**,这可能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但尚未被正式任命的官员。
“备官”一词可能源自古代**的官僚体系,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代那些通过考试但尚未正式任职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可能逐渐减少,因为现代官僚体系的选拔和任命机制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社会,备官是官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了社会流动性和个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对于一些人来说,“备官”可能唤起对古代官僚体系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怀旧感。对于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个词可能代表着深入研究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机会。
由于“备官”不是一个日常使用的词汇,个人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参与历史讨论或写作关于**古代政治的文章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科举之路漫长,备官之心忐忑,金榜题名日,方知官途不易。”
想象一幅描绘古代科举考试的画作,画面中年轻的备官们紧张地等待着考试结果,这可能是一个与“备官”相关的视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备官”的词汇,但类似的官僚体系和选拔机制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存在。
“备官”作为一个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的官僚体系和选拔机制。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