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1:02
海匪:字面意思是指在海上进行抢劫、掠夺等非法活动的犯罪分子。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在海上进行非法活动,威胁海上安全的人。
海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中,用来指代那些在海上进行非法活动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海匪的活动方式和特点有所不同。
在*传统文化中,海匪往往被描绘成负面角色,与正义和秩序相对立。在现代社会,海匪的存在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海域安全管理弱的地方。
提到海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危险、暴力和不确定性。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到不安和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海匪这个词可能与一些电影或书籍中的情节相关,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这些作品中的海匪形象深入人心。
在诗歌中,可以将海匪的形象与自由、冒险等主题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海风呼啸,海匪的旗帜在飘扬, 他们追逐着自由的梦想,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书写着不羁的传奇。
在不同文化中,海匪的对应词汇和形象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海盗(pirate)是一个更常用的词汇,而在阿拉伯文化中,海匪可能被称为“قراصنة”(qarāṣinah)。
海匪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特定社会现象的词汇,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符号。通过对海匪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匪】
(形声。从匚(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匪,器似竹筐。 、 《周礼·肆师》-共设匪瓮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