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2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23:40
招致:动词,意味着引起或导致某种不利的后果或反应。通常用于负面的情况,表示因为某种行为或决策而引发不良后果。
“招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招”和“致”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招”有招引、招来的意思,“致”则有导致、达到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文化中,“招致”常与因果报应的概念相关联,强调行为与后果之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观念在许多传统故事和谚语中都有体现。
“招致”一词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幸或惩罚。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做出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因不慎言辞而招致他人的误解和疏远。这让我意识到言行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招致”: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一语不慎,招致寒风。
心海波澜,思绪万千,
悔恨交织,泪洒长空。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悬崖边,背后是狂风暴雨,象征着他因错误决策而招致的困境。音乐上,可以选择低沉、紧张的旋律来增强这种负面情绪。
在英语中,“招致”可以对应为“incur”或“bring upon oneself”,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
“招致”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提醒我们行为与后果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招致”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负面后果的概念,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通过深入理解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丰富我们的语言技能。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