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3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34:57
词汇“朗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朗烛”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明亮的蜡烛”。其中,“朗”意味着明亮、清晰,而“烛”则是指蜡烛。结合起来,“朗烛”可能指的是一支燃烧明亮、光芒清晰的蜡烛。
由于“朗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和温馨,或者象征希望和光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
由于“朗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朗”和“烛”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形容蜡烛的光亮程度。
在某些文化中,蜡烛常被用作仪式或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如生日、婚礼或**仪式。在这种情况下,“朗烛”可能被用来强调蜡烛的光明和神圣。
“朗烛”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宁静和希望。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家庭、安全和美好时光的回忆。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点燃一支蜡烛,享受阅读或思考的时光,这样的经历可能与“朗烛”相关。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朗烛”来营造氛围:
在寂静的夜里,
一盏朗烛轻轻摇曳,
照亮了心灵的角落,
带来了无尽的思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支燃烧的蜡烛,光芒柔和而明亮。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宁静和温馨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蜡烛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蜡烛代表光明和希望;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与纪念和悼念相关。
“朗烛”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光明、温馨和希望的联想。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它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象征元素。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2.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