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5:07
“王荆公体”是指**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荆公)的诗文风格。王安石不仅是政治改革家,也是文学巨匠,他的诗文以清新、刚健、富有哲理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学领域,“王荆公体”特指王安石的诗文风格,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体现的独特韵味和思想深度。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文学研究和教育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
同义词:王安石体、荆公体 反义词:这个词汇较为特定,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与王安石风格相反的,可能会提到其他诗人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
“王荆公体”直接来源于王安石的封号“荆国公”,后世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为了区分和表彰他的文学风格,创造了这个术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文学研究中逐渐固定下来。
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在宋代乃至整个**历史上都有重要影响。他的改革思想和文学创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追求,因此“王荆公体”也承载了这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深刻意义。
提到“王荆公体”,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邃的思想、清新的语言和坚定的改革精神。这种风格不仅在文学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
在学*和研究**古代文学时,我经常遇到“王荆公体”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王安石的诗文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创作一首关于宋代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荆公笔下风,改革心未穷。 清新语自出,千古意犹浓。”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书桌前,笔墨纸砚整齐摆放,窗外是宋代的庭院,鸟语花香。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王荆公体”的诗文创作环境。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王荆公体”的词汇,但每个文化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风格和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风格,法国的波德莱尔风格等。
“王荆公体”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让我们思考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文化精髓。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荆】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灌木名。又名楚。
【引证】
《说文》-荆,楚木也。 、 《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以牡荆书幡。 、 《广州记》-白刑堪为履。
3.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4.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