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1:55
理髻(lǐ bì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整理或梳理头发。在古代,这个词特指女性整理发髻的动作,是日常梳妆的一部分。
理髻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髻指的是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传统或古典场景时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发型和梳妆是非常重要的,理髻不仅是一种个人护理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规范。
理髻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典美、优雅和女性的细腻情感。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或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想象。
在现代生活中,理髻可能不太常见,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如婚礼,仍可以看到女性精心理髻的情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光中,她理髻如画,每一丝发都诉说着古老的诗篇。”
结合古典音乐和古代仕女图,可以更好地理解理髻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古筝的悠扬旋律和仕女图中细致的髻发。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也有类似的词汇和行为,如“結髪”(ゆいがみ),指的是结发,与理髻有相似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理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背景。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鬓】
(形声。从髟(biāo),宾声。“髟”,意思是头发长。“髟”的字多与毛发有关。本义:颊发。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鬓,颊发也。 、 《国语·晋语》-美鬓长大则贤。 、 《释名》-连发曰鬓。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鬓影、 鬓发霜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