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5:38
“东睃西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向东方看一眼,又向西方看一眼。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四处张望,表现出一种不安定或好奇的状态。
“东睃西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方向的敏感性和描述行为的细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特定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公共场合或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行为规范的期待和评价。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好奇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不确定或紧张的情境下,试图通过四处张望来获取信息或寻找安慰。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在聚会中四处寻找熟悉面孔的行为,这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了他的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点点,他东睃西望,寻找那颗指引归途的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繁忙的街道上四处张望的情景,背景音乐可能是紧张或好奇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oking around”或“peering in all directions”,虽然不如“东睃西望”那样具有方向性和形象性,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东睃西望”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人的行为和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汉语中一个有趣且实用的表达方式。
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正在东睃西望,又听得那为吆喝:‘吃酪罢!好干酪哇!’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睃】
看。常指斜着眼看,偷看。
【引证】
《水浒传》-都头如何不去睃一睃。
【组词】
睃拉、 睃趁、 睃睃、 睃拉不上、 睃见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