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9:49
句斟字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和斟酌”。它强调在表达时对语言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的高度重视,常用于描述写作或说话时的严谨态度。
“句斟字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对诗文的精细打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精确表达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对文字的尊重和精确性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句斟字酌”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词组给人一种严谨、认真和负责任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写作或表达时追求完美的人。
在我的学术写作中,我经常需要句斟字酌,以确保我的研究成果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句斟字酌,诗行间流淌着深思的墨香。”
想象一位作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笔墨,眉头紧锁,反复推敲每一个字句,这种场景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ticulous in wording”或“carefully chosen words”,强调的是同样的精确性和谨慎。
“句斟字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语言的尊重,也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追求精确和准确。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
1.
【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jiū),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gōu)本义:弯曲。②句子。
语句;诗句。
【引证】
《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驴上得句。 、 、 宋·王安石《伤仲永》-书诗四句。 、 宋·沈括《梦溪笔谈》-蒙蒙之句。
【组词】
句式、 句语、 句投、 句度
2.
【斟】
(形声。从斗,甚声。本义:用勺子舀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斟,勺也。 、 《广雅》-斟,酌也。 、 《吕氏春秋》-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 唐·顾况《游子吟》-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 、 《左传·宣公二年》-其御羊斟不与。 、 《淮南子·鏐称》-羊羹不斟,而宋国危。
3.
【字】
(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乳也。 、 《广雅》-字,生也。 、 《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六畜遂字。 、 《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 《汉书·食货志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组词】
字乳、 字育
4.
【酌】
(形声。从酉(yǒu),从勺,勺亦声。从“酉”与酒有关。本义:斟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酌,盛酒行觞也。 、 《仪礼·有司彻》。-尸升,坐取爵酌。 、 《礼记·曲礼》-酒曰清酌。 、 《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 、 《公羊传·僖公八年》-盖酌之也。 、 《周礼·夏官》-及祭,酌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 唐·李朝威《柳毅传》-因命酌互举。 、 宋·欧阳修《归田录》-以我酌油知之。 、 欧阳修《卖油翁》-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 《汉书·盖宽饶传》-无多酌我,我乃酒狂。
【组词】
酌献、 酌羽、 酌言、 酌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