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2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22:40
同进士出身 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字面意思是指与进士同等的出身或资格。在科举制度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而“同进士出身”则是指那些虽然没有通过进士考试,但通过其他级别的考试(如举人、贡士等)并获得相应资格的人。
“同进士出身”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文献和传统文化研究中仍被提及。
在**古代社会,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因此“同进士出身”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学识水平。这一身份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尊重,尤其是在官场和学术界。
这一词汇可能引发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公平选拔人才的赞赏,也有对其带来的社会等级固化的批评。在现代,这一词汇可能更多地引发对历史文化的怀旧和反思。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曾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对“同进士出身”这一词汇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我可能会使用“同进士出身”这一词汇来描绘一个角色的背景,以此展现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
想象一幅古代科举考试的画面,考生们紧张地答题,考官严肃地审视,这一场景可能与“同进士出身”这一词汇紧密相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但类似的社会选拔制度(如英国的公学和牛津剑桥等)也有类似的等级和身份标识。
“同进士出身”这一词汇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3.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5.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